请输入关键字
从窒息边缘到自由呼吸:一例肺毛霉菌多次大咯血的生死攻坚战
来源:胸外二科乔高锋 时间:2025-07-08

生死博弈:挑战“生命禁区”拆弹,我们如何赢下这场肺毛霉病攻坚战

手术室里,无影灯的光束凝聚在患者左侧胸腔深处。在金锋主任的指导下主刀医生张运曾主任沉稳的指令在安静的空间中回响:“分离钳…电刀调低…注意肺动脉瘤壁!”此刻,一个直径达2.9厘米的肺动脉瘤正盘踞在患者左肺深处,犹如一枚随时引爆的*。麻醉医生紧盯着监护仪上每一次血压波动,手术团队屏息凝神——48岁的王先生命悬一线,他的生命正经历一场与罕见病魔肺毛霉病的生死较量。

惊险历程:发热、咯血与步步紧逼的死亡威胁

2025年2月,王先生突现高热,体温直逼39℃,伴随顽固咳嗽。当地医院CT扫描锁定“左肺感染”。气管镜检查揭示了一个令人心惊的元凶——肺毛霉病。两性霉素B与艾莎康唑的强效抗真菌治疗随即启动,但这场拉锯战远未结束。

3月初,王先生突发大咯血,每一次咳嗽都喷涌出刺目的鲜血。紧急的经皮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虽暂时止血,却未能根除隐患,间断咯血仍如幽灵般缠绕着他。3月8日,他转入省城某三甲医院,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抗真菌治疗,病情稍缓出院。然而仅4天后,他再因持续咯血走进该三甲医院胸外科。药物止血效果有限,复查CT更是触目惊心——左下肺病灶已如藤蔓般死死缠绕住肺动脉主干,局部管腔被撑成直径2.9厘米的瘤样扩张,血管壁在真菌侵蚀下薄如蝉翼。

“每次咳嗽,都感觉有东西在胸腔里撕扯,咳出的血一次比一次多。” 反复咯血15次,最大两次咯血量均达到700ml每次,王先生回忆时仍心有余悸。家属日夜悬心,看着亲人挣扎在生死边缘,却难寻一条明确的生路。走投无路之际,他们辗转来到我院,成为我们多学科团队(MDT)面前亟待攻克的严峻堡垒。

深入敌营:揪出罕见元凶“肺毛霉病”

肺毛霉病,这一名字对公众而言或许陌生,在医学界却象征着凶险。毛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腐烂植物乃至空气中,本是自然界普通一员。然而对于王先生这样基础免疫屏障受损的人群——他不仅拥有5年糖尿病史,更有长达20年、每日20-60支的严重吸烟史——这些看似无害的孢子便成了致命刺客。

“趁虚而入”的致命刺客: 糖尿病高血糖状态,尤其是控制不佳时,会显著削弱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同时营造利于真菌生长的酸性环境。长期吸烟更雪上加霜,破坏呼吸道纤毛清除屏障,为霉菌孢子定居敞开大门。王先生的肺,正是毛霉菌眼中绝佳的“病弱城池”。

“攻城略地”的凶残本性: 毛霉菌菌丝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它们如同贪婪的根须,能分泌酶类直接溶解破坏肺组织。更可怕的是它们对血管的“偏爱”——菌丝能轻易侵入血管壁,引发炎症、血栓形成,导致供血区域组织大面积坏死(梗死)。这正是王先生肺组织坏死和顽固咯血的根源。

“坚壁清野”的治疗困境: 抗毛霉药物(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艾莎康唑)虽有效,但面对大片坏死组织时却步履维艰。药物难以穿透缺血区域达到有效浓度,残留的真菌在坏死组织的“堡垒”中持续肆虐。同时,被破坏的血管壁持续暴露在高压血流冲击下,形成致命动脉瘤。王先生左下肺动脉的“瘤样扩张”,正是这一过程的凶险写照——它既是真菌破坏的铁证,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破裂引发灾难致命性大出血。

MDT讨论会上,影像科专家指着CT片语气凝重:“瘤体血管壁受侵严重,直径巨大。一次剧烈咳嗽,一次血压骤升,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胸外科金锋主任补充:“药物控制感染是基础,但这个动脉瘤本身已成为独立而迫在眉睫的致命威胁。”共识迅速达成:唯有手术,切除这个感染与出血的源头,才能为患者搏得生机。

生命禁区拆弹:一场精密到毫厘的生死时速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金锋主任手术团队深知这是一次向“生命禁区”的挑战。王先生的病灶已与肺动脉主干形成致命纠缠,侵及上下肺叶,常规肺叶切除根本无法避开那颗“*”。经过反复推演与周密预案,根治性的“左全肺切除术”成为最终选择——这是唯一能彻底清除被毛霉菌及动脉瘤双重侵蚀的病变肺组织、同时杜绝致命出血风险的治疗方案。

5月23日,手术在高度戒备中展开。当胸腔被打开,视野中的景象印证了术前的预判:病变肺组织与周围结构(胸壁、纵隔、膈肌)形成了致密而脆弱的粘连。更凶险的是,那个巨大的肺动脉瘤体就盘踞在视野中央,瘤壁在无影灯下呈现出病态的半透明感,每一次心跳都牵动着它的搏动,似乎随时破裂。

主刀医生张运曾主任的双手在方寸之地精确操作:

精细游离: 如同在雷区排雷,手术团队以超乎寻常的耐心和精准度,运用精细的分离钳和电刀,毫厘不差地将粘连的肺组织从胸壁、纵隔结构上逐步剥离。每一次分离都必须避开下方脆弱的瘤体和重要的神经血管。

生死一瞬的血管处理: 接近并处理肺门大血管是整个手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巨大的肺动脉瘤就盘踞在肺门关键区域。在处理被瘤体累及的左肺动脉分支时,动作更是轻柔如羽毛拂过,避免任何牵拉导致瘤体破裂。最终,病变的左肺连同那枚致命的“*”被完整移除。

“手术刀下的每一毫米,都关系到生死。处理那个被真菌侵蚀的动脉瘤时,感觉就像在拆除引信已经点燃的*。”主刀张运曾医生在术后坦言。当病变肺叶最终被安全移除,手术室里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这场在生命禁区进行的拆弹行动,成功了!

浴火重生:从绝望深渊到生命绿洲

术后王先生被送入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接受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测与多器官支持。得益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术后第二天,他就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开始床边活动。曾经如影随形的咯血,术后彻底消失无踪。复查影像显示胸腔恢复良好,那颗令人揪心的“*”已不复存在。

“咳了那么久的血,天天提心吊胆。现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胸口那块大石头搬走了!”王先生康复后的笑容,是对医疗团队最大的肯定。家属紧握医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是你们把他从鬼门关拽了回来,给了我们这个家新的希望。”

科技为盾:照亮对抗罕见凶疾的前路

金锋主任向我们说到:王先生的手术的成功,是现代医学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精准外科技术与重症监护能力的完美体现。面对肺毛霉病这种起病隐匿、进展迅猛、破坏力极强的罕见凶疾,早期识别、强力药物控制是基石。而当感染引发致命并发症如大咯血、侵袭性肺动脉瘤时,及时、果断、精准的外科干预往往是挽救生命的终极手段。

近年来,我们团队碰到多例肺毛霉菌,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丰富的复杂手术经验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快速反应能力,成功挑战了这些高风险手术,展现了在呼吸系统重症感染及复杂胸外手术领域的卓越水平。我们团队朱建坤医生在核心期刊已经发表《全肺切除在肺毛霉菌病治疗中的价值》。团队成员张运曾主任多次在省级学术交流会发言,同大家分享治疗经验,赢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当王先生康复出院,与家人相拥的身影沐浴在阳光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新生,更是现代医学在挑战生命极限的征程中,用智慧、勇气与精诚协作书写的又一胜利篇章。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深刻昭示:纵使病魔如肺毛霉病般罕见凶险,在精准医学的利剑与仁心仁术的坚守面前,生的希望永远值得全力以赴去争取,我们团队愿做病人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