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重获“心”生 经久不“衰”
来源:心内科蟠龙山院区 时间:2022-08-24

“做完手术我感觉有力气了,胸闷好多了,谢谢医生给了我新的希望!”

8月15日,对尹大爷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幸运地成为了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受益者。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的成功植入,标志着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心脏中心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新的突破,CCM是心衰患者的福音,该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尹大爷患的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衰顾名思义就是心脏收缩力的衰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和晚期阶段,心脏不能有效泵出血液,引起胸闷、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头晕、疲倦、少尿、水肿、腹胀、食欲下降等复杂多样的症状。心衰有很多令人闻之色变的别称——心脏病中的“癌症”、心脏疾病“最后的战场”……这些别称充分体现了心衰的两大特点:一是病情危重、预后不佳,如5年生存率仅有34%,几乎与恶性肿瘤相当,EF小于35%时猝死风险高;二是难以治愈,易导致反复住院,每次病情恶化都是对病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

虽然接受了规范的药物治疗有所好转,尹大爷还是因胸闷气急而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他不敢快走,不敢远行,甚至夜里无法躺平,不知有多少个深夜在艰难的呼吸和无眠的痛苦中度过。在疾病的阴影笼罩下,尹大爷一家愁眉不展。后辗转来到了省公卫临床中心就诊。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患者数量增加,心力衰竭患者数量也逐年升高。张小娟主任团队评估了尹大爷的病情和药物治疗情况后,考虑予以器械治疗。

心衰的传统器械治疗有两种,第一种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这种机器如同“定海神针”,可以在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及时发现并放电,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改善心功能。第二种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也就是大家俗称的“三腔起搏器”,针对心衰病人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的问题,通过起搏器指挥帮助左右心室按正常顺序同步收缩,从而使心功能改善、心脏逐渐恢复正常大小、心功能改善甚至恢复到正常水平病人寿命延长。但据统计只有约30%的心衰病人适用于CRT治疗,70%的心衰病人不适用于CRT的治疗。

而心脏收缩力调节疗法的问世,正好填补了这70%的空白。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也是一个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小机器,通过两根起搏电极连接到右心室间隔部,通过心肌绝对不应期的电刺激增强心脏收缩力,泵出更多的血液,改善心脏功能,延长病人寿命,堪称“黑科技”。CCM主要优点包括:1.可对多数窄QRS慢性心衰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2.无明显副作用;3.一次植入,可反复充电使用,避免脉冲发生器反复更换手术。适用于窦性心律、不适合心脏再同步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范围为25%至45%、且接受药物治疗仍有症状的NYHA III级心力衰竭成人(18岁以上)患者。用于改善前述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状态。此外,如果患者有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指征,可或者已经植入了ICD,CCM也可以和ICD共同配合治疗。CCM在2021年被美国心脏病学会评为“最先进的心衰器械疗法”之一。

尹大爷的EF值仅为25%,但他并不符合CRT治疗的指征。对此,胡波教授与张小娟主任团队综合分析后考虑CCM的方案,既能保障生命,又能改善心脏功能。尹大爷和家人欣然决定,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成为了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首例(山东省第三例)接受CCM植入的患者。

8月15日下午,手术在省立医院胡波教授技术指导下,由张小娟主任、尹中君主任、李雷阳医师共同为病人植入了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全程清醒,1小时左右顺利完成植入。在CCM植入术后仅1天,尹大爷的心脏功能就发生了立竿见影的喜人变化,收缩力明显增强,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25%升至49%,左室内径由69mm缩小至57mm。随着时间延长,CCM将进一步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

这一切犹如一束阳光,照进了长久盘踞尹大爷心头的阴霾,也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一定好好吃药,配合医生的嘱咐,按时复诊,保持战果!”CCM在国内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填补了中国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CCM的临床应用必将造福更多的心衰病人,给心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