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慢性肝病、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哪些事项需注意?
作者:刘志荣 时间:2021-12-17

慢性肝病、肝硬化合并血小板减少,哪些事项需注意?

中国是肝病大国,各类慢性肝病患者近4亿,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代偿性与失代偿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损伤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等,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病的三部曲,一旦发展到中晚期,将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健康。

临床上,慢性肝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比例并不少见。有数据表明,在肝硬化的患者中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常常伴随有脾功能亢进,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有的患者血小板可能低至50×109/L以下。

首先,慢性肝病患者如果合并有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出血风险是显著增高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常常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性胃病等表现,如果合并血小板减少,一旦出血则不容易止血,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出血。因此,血小板减少对于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临床信号,提示患者的止血功能出现问题,出血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随之增加。

其次,肝病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将会影响患者的一系列临床有创性检查及治疗,例如肝脏穿刺活检、肝癌肝脏介入治疗等都不能照常进行,使得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变得相当棘手。

目前,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主要原因是脾功能亢进,导致大量血小板被破坏,以及因血小板生成素生成不足引发的血小板生成减少。目前主要干预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通过非药物手段解决脾功能亢进的问题,主要方法包括:脾切除、部分脾动脉栓塞(PSE)、射频消融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脾切除、部分脾动脉栓塞(PSE)、射频消融、TIPS等作为有创性操作,均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二是血小板输注:所有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术前或术中均可输注血小板。然而,血小板计数的提升是短暂的,并伴诸多潜在风险,如输注无效,感染风险,溶血/非溶血性发烧/过敏/过敏性反应等,此外还面临临床供应紧缺问题。

三是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治疗。主要治疗药物包括:传统促生成类药物如重组促血小板生成素,属于大分子肽类;新型促生成药如TPO受体激动剂,新一代TPO受体激动剂为小分子非肽类,目前已获得FDA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