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曦中,11岁的小花(化名)微笑着走出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骨科病房,标志着她第二次战胜骨肿瘤的挑战。四年前,小花因右侧股骨远端骨肉瘤接受了肿瘤切除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四年后,随着对侧肢体的自然生长,他的患侧假体出现失衡。在省公卫临床中心骨科专家王若义和高红伟团队的精心操作下,一场高难度的假体调整手术顺利完成,小花术后恢复良好,已能独立行走。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儿童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
四年抗癌历程,从绝望到希望
小花的故事始于2021年,当时年仅7岁的他被诊断为右侧股骨远端骨肉瘤——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发病率约占儿童骨癌的20%,常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截肢风险。王若义主任团队为她实施了肿瘤切除联合定制化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这一手术不仅成功清除了肿瘤,还保留了肢体的功能,让小花重返校园。然而,儿童骨骼的独特生长特性埋下了新的挑战:随着年龄增长,对侧(左侧)肢体自然发育,而患侧假体无法同步“生长”,导致双下肢长度差异达3厘米以上,引发步态失衡和潜在并发症。今年初,小花来院复诊时,王主任敏锐识别出这一“生长性失衡”问题,并果断建议手术调整。这背后,体现了骨科医生对长期随访的重视——骨肉瘤患儿术后5年生存率已超70%,但假体管理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一环。
医学角度科普:
骨肉瘤好发于10-25岁人群,早期手术是金标准,但假体需适应生长变化。王主任团队采用“可调式假体”设计,为后续调整预留空间,这源于对儿童骨骼动态特性的深度理解(骨骺生长板活跃,年均增高5-8厘米)。
患者角度:
小花的母亲回忆:“第一次手术后,孩子能跑步了,但今年走路总摔倒。这次调整,医生说是‘小手术’,却给了孩子新起点。”这凸显了医患信任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和家长教育,团队早发现早干预,避免了二次伤害。
手术挑战与突破:微创技术下的精准“再平衡”
本次假体调整手术于2025年7月初实施。手术核心在于“最小侵入、最大精准”——通过详细术前规划,团队在保留原假体的基础上,仅微调了股骨假体小部件。手术时长约2小时,术中出血量不足50ml,避免了大规模翻修的风险。难点在于:儿童骨骼脆弱,需避开神经血管;同时,假体材料(钛合金)的兼容性要求极高。
术前影像
术中照片
手术涉及骨科、麻醉科、肿瘤科、康复科多学科协作。其中麻醉团队采用儿童专用镇静方案,减少心理创伤;护理组术后24小时监测,预防感染。这体现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术后恢复与意义:从康复到新生的蜕变
术后一周,小花恢复迅速:伤口愈合良好,双下肢长度差矫正至0.5厘米以内。目前已可以正常行走。 王若义主任:“小花的案例提醒我们,骨肉瘤治疗是马拉松,而非短跑。四年前我们赢了第一仗,今天的调整手术是第二仗——它依赖于技术创新,但更根植于对儿童生长规律的敬畏。我呼吁更多资源投入儿科骨科研究,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生长’。建议家长应关注孩子步态异常信号(如跛行),及时就诊。目前我院可通过专项基金救助,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小花将在暑假过后重返校园,开启她下一段美丽人生。